首页 > 最新动态 > 内部审计助力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探索
最新动态
内部审计助力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5-02-145

未标题-1.png





当前,国有企业在传统产业领域布局完整、基础雄厚,但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竞争大、产品周期长、单位效益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制约因素正在增多,必须抓紧消除。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选择。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要立足监督、聚焦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企业转型优化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有效保障。






(一)

担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

























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专业性强、触角广泛、反应快速、结果权威等优势,聚焦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问题,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坚决做到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

(二)

承担深化改革、国资监管的重大任务

























作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一环,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重要的自我约束机制,能够有效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综合治理效能;能够当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全科医生”,做好常态化的“经济体检”,为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痛点、风险点“把脉问诊”“开好处方”,助力企业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地破旧局、开新局,确保企业改革顺利实施和持续深化。

(三)

履行防范风险、增加价值的核心功能

























近年来,内部审计已拓展延伸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现代内部审计,并利用其优势,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对企业经营决策、经济活动、业务风险、管理流程的效率、效益和效果进行评估和审查,既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建设性地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提供具有系统性和全局性的审计报告和意见建议,从而助力企业防范风险、增加价值。


微信截图_20250212095629.jpg

未标题-1.png

(一)

促进政策资金落实到位


























1.促进政策措施有效落实

内部审计应当重点围绕国家政策措施落实、体制机制优化运行、政策制度系统适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加强审计监督,充分揭示政策利用不充分、措施落实不及时、产业融合不紧密、机制运转不顺畅等问题,推动解决制度漏洞,打通各类梗阻,促进企业不断健全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2.促进资源资产高效利用

内部审计应当重点围绕科研机构、研发经费、实验设施、信息系统等资源资产使用效率,以及高端人才、优势项目储备等加强审计监督,精准识别资源配置不合理、资产利用效率低、优势人才储备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高等问题,推动企业资源分配更加科学、资产利用更加充分,人才激励更加精准,避免资源资产浪费与低效使用。


3.促进资金合规高效使用

内部审计应当对资金的预算、筹集、流向、使用、核算及其风险控制和利用效果进行严格监督,重点揭示资金投向不精准、保障不及时、筹资成本高、利用效率低、风险因素多以及政府扶持、减税降费政策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确保资金使用合规高效、财务核算规范准确、风险防控及时到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资金保障。

(二)

助力转型升级调整到位


























1.助力精准识别产业机遇

内部审计拥有组织内外、跨部门、跨业务的丰富信息资源,可以借助业务优势从风险评估、流程梳理、机制评审、效果评价中及时发现新质生产力的萌芽和衍生的新兴产业。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大数据审计等方式,深入研究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以及产业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精准识别机遇与挑战,通过咨询建议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企业把握机遇和战略决策提供支撑。


2.助力有效应对转型调整

内部审计可以围绕企业生产工艺、产销模式、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等开展全流程、全方位审计,通过揭示体制机制障碍、经营发展瓶颈、工艺技术缺陷、产业结构短板、环保风险突出等问题,推动产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助力企业重塑产业运行逻辑,向着“高、精、尖、特”转型调整;通过开展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助力企业精心选项、精准决策、精细管理,既不“盲目投资”“一哄而上”,也不“粗暴关停”“简单退出”。


3.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内部审计应当围绕国有企业项目集聚优势利用、科研机构协同合作、科技创新投入强度、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研发激励机制完善、研发经费高效使用等开展审计监督,推动企业健全完善科研管理体系,用好用活国家科技政策,重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深化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鼓励科技创新激励相容制度,确保有限资源和资金真正投入关键技术研发和重点产业创新等领域。通过建设性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可以促进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集链成群、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

推动风险隐患防范到位


























1.推动项目合规实施

内部审计应从项目决策依据的充分性、立项审批程序的完整性、招标投标活动的公正性、合同签订与执行的严谨性、项目计划与效果的符合性等方面揭示可能存在的问题或缺陷,督促有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确保项目在依法合规的轨道上有序推进,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坚实保障。


2.推动内部控制完善

内部审计应全面审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新质生产力培育相关领域运行的有效性。重点关注国有企业在财务核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发项目管理等关键环节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实际运行效果,揭示限制或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缺陷和问题,通过缺陷整改等推动内部控制不断优化和持续完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推动风险管理高效

内部审计应注重风险管理评估,对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社会风险、环保风险、法律风险等进行全面识别和分析,评估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与控制策略,督促企业制定相应风险防范措施和应对策略,降低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筑牢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风险防线。


未标题-1.png

(一)

健全内部审计体制机制

























内部审计要以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为根本导向,努力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变革与创新。在管理体制上,进一步保持审计独立地位,探索强化总部统筹管控、各级审计监督合力的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在组织架构上,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设立专门审计团队,加大研究型审计力度,鼓励科技创新,提高审计精准性、专业性和服务性;在资源配置上,配备高素质审计人才、先进的审计工具和良好的审计环境。加强内部审计与其他监督部门的贯通协同、沟通协调、信息共享。

(二)

创新内部审计方式方法

























内部审计要坚持科技强审,注重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利用大数据技术等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探索运用审计新技术,建立“新质生产力+内部审计”新模式,在提升审计效率与质量的同时,有效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打造审计数据资源体系,为大数据审计和动态化审计提供基础保障;普遍运用远程审计、在线审计等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探索建立审计数字模型体系;深化“业审一体”数智化审计平台应用,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效果,高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

打造内部审计人才高地

























内部审计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兴审”战略,为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注重审计人员对新质生产力认知的深化,提升产业发展认知能力。注重审计人员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运用和实践历练,不断提升审计实操能力。注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为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内部审计力量。


文章摘自《中国内部审计》杂志2024年第11期,内容有删减。

作者:董德新

单位: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


编辑:孙哲



目前18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