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精彩导读】创新研究+敏捷审计护航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以J银行对公授信业务审计实践为例
最新动态
【精彩导读】创新研究+敏捷审计护航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以J银行对公授信业务审计实践为例
2025-02-215



一、J银行“创新研究+敏捷审计”模式



“创新研究+敏捷审计”是一种将研究型审计思维贯穿审计全过程,根据监管指向、市场风险信号、内部经营情况,及时捕捉关键、重要的审计关注点,快速立项,快速查证,快速整改的一种审计模式,具有立项灵活、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


(一)加强立项研究,及时灵活响应,快速确定审计方向

审计部门及时跟进重点热点事项,通过召开研讨会、访谈管理人员等方式开展调研分析,选取主题启动敏捷审计,选题注重小切口,以强化内控、解决问题为目的。

(二)加强审中研究,组织集约高效,快速查证形成产出

审计立项后,结合敏捷审计需要,统筹配置资源,选调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具备数据分析及建模能力人员共3—4名组建小而专的敏捷小组,研究客户类型、产品业务流程及风险特征,分析找寻风险识别切入点,构建风险特征画像;将风险点转化为数据疑点模型,开展样本风险筛查。生成问题疑点后,审计组按重要性快速开展核查并确认问题,以最集约化的审计成本快速形成有价值的审计结果。

(三)加强整改研究,实现标本兼治,整改成效快速落地

审计组应注重问题成因分析,由点及面分析问题根源,提出针对性强、科学合理的整改建议,快速形成审计报告后,及时将审计专题成果专题报送董事长、行长、监事长及相关分管行长审阅批示。




二、J银行“创新研究+敏捷审计”案例




本文以对公授信业务审计相关具体实践为例,介绍J银行在“创新研究+敏捷审计”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


(一)聚焦政策落实,综合运用多种查证手段锁定疑点

近年来,市场上部分不法贷款中介为谋取非法利益,屡屡通过帮助借款人包装贷款资质、经营数据等手段骗取银行贷款,J银行内审部紧跟监管政策导向,开展中介包装贷款敏捷审计。

审计人员对全行不良贷款数据从产品、机构、员工3个维度的集中度开展分析,并从中介交易特征、授信客户行为等方面进行风险扫描。审计发现,近两年,J银行少数经营机构小微企业网贷规模增长较快,不良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经访谈发现,该类小微网贷客户全部为中介渠道获取客户,部分客户在前期审批被否决后,短期内再次申请获批通过。审计人员怀疑该现象与中介包装客户相关。

审计组深入剖析,发现小微网贷业务审批策略存在漏洞缺陷、员工对客户尽职调查不充分、系统未采集销售发票数据辅助验证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强化网贷业务贷前调查、完善网贷审批模型策略、系统中增加采集销售发票数据辅助验证的整改建议。

(二)聚焦同业风险舆情,快速响应查找漏洞

2021年10月,媒体报道一家集团企业下属两家子公司在某银行存入的28亿元定期存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第三方公司质押担保并在银行办理了贷款业务,这一风险事件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为摸排本行第三方存单质押贷款业务管理现状,J银行迅速响应,一周内组建审计组,启动第三方存单质押贷款业务敏捷审计,一个月内出具审计报告,并推动整改。

根据外部风险案例信息,同业第三方存单质押贷款业务产生法律纠纷的原因在于第三方存单质押未获得存款方同意,质押意愿真实性确认环节存在控制漏洞,合法性不足。

审计立项后,审计组带着问题深入研究外部案例。通过审计模型提取疑点数据、抽取审计样本开展穿行测试、实地观察贷款业务存单存入及质押合同签署环节办理过程等方式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最终发现此类业务在与客户签署合同阶段,经营机构对第三方存单人质押意愿核查不到位,关键业务流程存在控制缺陷,易产生合规操作风险。

审计进一步发现,此类业务由分行审批,审批独立性不足;相关操作要求散落在多个业务制度文件中,导致基层机构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缺少遵循或标准不一。此外,还存在中后台部门相关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三)聚焦业务流程堵点,运用新技术手段挖掘问题根源

部分经营机构为了完成存贷款业绩指标,突破审批要求放款,放大了信用风险。为强化授信业务风险控制,J银行立项开展授信业务审批条件落实有效性敏捷审计。

审计人员发现,业务部门日常管理中对于未有效落实授信审批条件的业务,只能依靠人工抽查发现,但人工回检上千户贷款的放款条件落实,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审计组追根溯源,深挖问题成因,发现分行放款审核中心的独立性不够,受制于分行业务发展的压力,对部分风险贷款开了“绿灯”。




三、经验总结



本文通过对J银行对公授信业务敏捷审计案例的梳理,总结出三点实践经验。一是选好题立好项,敏锐地捕捉政策落实、监管动态、市场重要风险等关键异常信号,评估潜在风险,动态开展方向精准、“短平快”的敏捷审计。二是利用大数据手段实现科技赋能,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地址解析技术等都可以拓展审计监督手段,提高审计效率,由点及面扩大审计成果。三是深化研究型审计,将研究作为揭示问题的“助推器”,加强研究问题成因,强化归因思维,把准问题症结,从标本兼治的角度提出审计建议。


节选自《中国内部审计》2025年第2期

作者:时文绮 李亚奇 夏兆盛 郭海龙 王媛 张素嵘
单位: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孙哲


目前18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



点击这里立即订阅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