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风险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及时发现并纠正内部控制缺陷,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环节,准确的风险评估对于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措施以及评价内控措施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往往不从实际风险出发,对风险评估把控不准,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内控评价结论,导致其流于形式。
主要表现为:风险评估不灵活、风险评估缺乏全面性、风险评估缺乏深度。
全面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中的风险事项。这意味着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不能仅关注部分业务或环节,而应将所有业务活动都纳入评价范围。
重要性原则强调以风险为导向,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实现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需要评价的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客观性原则要求评价工作应当准确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为确保客观性原则的实施,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
在全面风险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中,先分析风险点再寻找控制点的评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需要全面梳理业务流程,识别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即风险点。
建立积极主动的全过程动态防御风险机制是全面风险导向下内部控制评价的关键。企业应建立风险监测体系,实时关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新的风险点;根据风险监测结果,动态调整内部控制措施;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形成全员参与的风险防御氛围;建立风险应急机制,对突发风险事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全面风险导向的思维和工作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在内部控制评价中更加快速高效地发现缺陷和问题,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抓住重点、提升效率、精准定位和适应变化。
标杆比较法一般分为两个步骤:首先,企业需要建立或确认自身所在行业的最佳实务;其次,了解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实际情况并将其与最佳实务进行对比,用定量或定性方式评估差距。
风险矩阵法应用较为简便快捷,为企业确定各项风险重要性等级提供了可视化的工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估标准,然后将各项风险对应到矩阵图中,确定风险等级。
风险矩阵法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同时发现潜在的高风险领域,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二是为企业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提供依据;三是促进企业内部沟通与协作。
全面风险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性,遵循相关原则,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创新方法,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节选自《中国内部审计》2025年第5期
编辑:孙哲
目前18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