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企业混改新形势下,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模式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监督要求,需要探索一种基于混改的内部审计监督新模式和路径,构建一套信息共享、全员参与、实时监督、全量审计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国企混改中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混改步伐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方式、审计重点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内部审计工作也同样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人员不足,且部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仍以财务审计为主,审计经验多局限于现有行业经验,再加上受审计手段有限、审计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满足国企改革对多领域、多业务、多环境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并购,产权结构、治理框架、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增加了内部审计监督的复杂程度,不同所有制资本的融合可能引发新的风险与挑战。同时,多元化审计对象、横跨多领域的经营范围大大增加了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难度。企业对内部审计也提出新要求:一是内部审计监督对象复杂化,涉及不同类型股权的融合,需要平衡各类型股东利益;二是内部审计职责增加,需对不同类型资本运作进行风险评估与监控;三是内部审计技术迭代更新,涉及不同领域与行业的投资,需更新审计方法与技术以适应新需求。因此,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不能照搬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老思路、老模式、老方法,应充分考虑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特殊性,把握审计重点、严控重大风险点。
混合所有制企业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风险,如国有资产流失、控制权转移、法律及文化风险等。但是,目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在日常监督和管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审计监督体系。缺少事前控制,无法利用信息优势主动规避或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缺少事中控制,不能帮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或整改方案;原有事后监督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混改过程中国有资本仍占据主导地位,并保持对自身的绝对控制权,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在企业治理和管理过程中,社会资本缺乏话语权,影响参与内部审计的积极性;由于两者经营理念和主导思想的差异,导致企业管理文化和审计文化可能会出现冲突,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新挑战。
在现代企业经济制度转型过程中,逐步分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是广大国有企业共同发展的方向。国有企业管理者要平衡各方利益,采取公平、公正态度处理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决策、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各方面工作,确保公有制资本与民营资本互利互惠、融合发展。
在内部审计方面,构建多元共治,以数字化合规审计、数字化风险审计、数字化绩效审计、数字化战略审计为主的“数字化审计”体系,实现数据共建、共享、共治,依托数字化审计平台优势不断提升研究型审计能力,以审促治,实现多元经济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提升多元审计治理效能。
虽然广大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专属内部审计机制,但是身处混改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内容均发生一系列改变,传统内部审计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国有企业发展。广大国有企业管理者要与时俱进,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并加以落实。
第一,注重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积极推动管理型审计,将内部审计工作全面深入到企业发展中的每个业务节点和业务环节中,密切关注重大改革任务推进、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重大资金使用、重点领域监管等领域,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完整性。第二,在混改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管理者须根据自身资产构成及经营管理活动建立有效制衡的内控治理体系,重塑内部审计目标,根据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多元化的特征以及各主体不同诉求,参照国有资本所占比例不同设置不同的审计目标,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有企业混改不断深入,在面对多元化审计对象和发现重大审计问题时,内部审计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大限度保障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实现内部审计监督模式数智化转型。
国有企业应构建风险导向型的全过程审计理念,加强风险预判和预警,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加强数字化建设,优化审计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和“自动+实时+全量”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审计信息采集、审计分析模型构建以及审计结果运用等各个层面,利用强大的信息搜索和储存功能查找问题线索,实现对企业关键风险全覆盖和实时扫描,及时发现重大风险隐患并及时解决,促进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文章摘自《中国内部审计》杂志2024年第1期
作者:刘莉莉 吴国峰
单位: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
编辑: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