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必要性与路径
最新动态
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必要性与路径
2024-07-048


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必要性与路径


□ 董必荣


构建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发展规律的行动自觉。


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当前审计理论研究成果与审计实践作为不匹配、审计高等教育发展与审计人才需求不匹配、审计国际贡献度与审计国际影响力不匹配,亟须加快建构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


一是传统的审计学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实践。现代审计的源头是社会审计,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特许注册会计师”的国家。20世纪开始,世界经济发展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美国开创了完善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和审计准则体系。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关于国家审计的理论研究和成果则较少。


一个国家的审计制度与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审计发生历史性变革。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深入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审计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国家审计通过指导监督内部审计、核查监督社会审计而深刻影响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发展与变革,这与英美西方国家三大审计的关系及发展态势迥然不同。我国审计“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的实践走出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西方传统的、以注册会计师为重点的审计理论难以解释中国审计实践,对于中国特色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制度创新及实践创新更没有解释力,因此,亟须构建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


二是自主培养审计人才要求构建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明确要求。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守护好“国家审计”金字招牌、打造经济监督“特种部队”是各级审计机关的重点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也是各级各类高校的使命。为保证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首要任务。当前全国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审计人才的高校大约有270余所,审计人才培养大多数放在会计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大多数院校讲授的知识主要是根源于西方传统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培养的主要是财务报表审计人才,而对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内容则较为贫乏。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因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审计内容及审计方法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内容是传统审计学较少涉及的。


三是进一步提升审计国际影响力要求构建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国审计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2007年,时任审计长李金华当选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2011年,时任审计长刘家义担任联合国审计委员会主席;2013年,中国承办了世界审计组织第二十一届大会。2023年起侯凯审计长担任联合国审计委员会主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赞赏审计委员会在协助联合国改进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完善治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审计的理念、制度、模式、方法等引领和影响着国际审计发展,学习、分享中国审计经验已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审计机关的强烈愿望。2016年起,教育部、审计署合作设立“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商务部设立“援外高级学历学位教育专项计划”审计硕士项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审计硕士人才,受到这些国家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


因此,构建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有利于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审计和教育经验,提升中国审计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特别是,吸收传统审计学的合理内容,以中国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创新为基础的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将会改变世界范围内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审计学科格局,彰显中国审计经验。


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路径

建构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必然要建立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在构建三个体系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三条主线:审计学科交叉的主线、审计实践创新的主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线。


一是尽快确立审计学学科体系。目前,审计学已经具备升级为一级学科的条件。一方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条件。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纷纷提出审计学应该成为一级学科,而所属的学科门类意见则不尽相同,如放在法学门类、经济学门类、管理学门类,也有提出设立“监督学”学科门类,审计作为监督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自交叉学科出现后,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作为一级学科放在交叉学科门类下。作为一级学科的审计学应包括哪些二级学科,不同的学者提法虽有不同,但大致分为三个大版块,即审计基础理论、审计技术方法、专门审计,其差异在于对专门审计的细分。审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及其归属的二级学科目录基本达成共识。


另一方面是符合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新设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纪检监察学、区域国别学等一级学科或交叉学科,是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升级为一级学科,只是其归属的学科门类需要按照更合适的原则进行选择、确定。


二是梳理完善审计学术体系。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与审计实践创新相一致,近10年审计学术研究成果呈井喷式增长。在国家审计研究领域,形成了国家审计体制、资源环境审计、审计监督功能与作用、金融及债务审计等研究热点;在社会审计研究领域,形成了审计师行为、审计质量、外部审计监督、审计报告及审计意见、审计师声誉、审计独立性等研究热点;在内部审计研究领域,形成了内部审计体制、内部审计效益及增值等研究热点。在形成上述研究热点的同时,审计学术研究出现了两大趋势:审计研究更加向信息技术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审计学研究创造出许多新的知识增长点;审计研究更加趋于学科交叉渗透,审计学与政治学、行为科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存在交叉渗透,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大拓展了审计学知识领域。上述研究成果及其所形成的知识点、知识领域为我们梳理完善审计学术体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接下来需要提炼审计学的核心概念,厘清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梳理出审计学的知识谱系,进而厘清审计学的逻辑结构,构建出审计学学术体系。


三是开拓充实审计话语体系。审计话语体系是反映、表达中国审计实践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本质特征包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决定了审计体制变革,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决定了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定了审计工作的价值取向。这些在学术界尚没有充分研究。此外,审计程序、审计业务、审计技术等创新,以及审计整改、审计监督协同等都需要深入阐发并进一步加以学理化、理论化,进而拓展、充实审计话语体系。


审计话语体系是融通中外审计的话语体系。其构建的过程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扬弃原则和方法梳理发源于西周的审计史,用辩证统一的方法吸纳西方审计理论,用共同接受、认同的审计话语讲好中国审计的故事。中国资源环境审计和其他民生审计、审计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审计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国际审计共同关注的热点。总结各国审计机关共同关心的主题,有利于提升国际审计话语权,也能更好服务国家话语权建设。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校长、教授)


来源:中国审计报


编辑:孙哲



目前17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


阅读原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