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大量数字化审计的运用技术和方法,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员工”建设形成数字化劳动力,有效推进数字化审计的深化运用,形成新的审计模式、流程和形态。
(一)数字员工是新工作模式的必然选择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AI人工智能和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新兴技术已成为新时代前沿行业必备的生产力工具,因此,数字员工建设既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人力短缺、成本上升及人力效果不足的必然选择。
(二)审计数字员工是数字化审计的实现载体
审计数字员工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工具,是数字审计实现的最佳载体。在数字化审计实践过程中,各种运用场景复杂、操作内容繁多,特别是大量数据规则模型使用、风险预警触发、数据收集整理等工作,都非常适合审计数字员工按照流程化程序运行。
(三)审计数字员工将推动数字审计变革
一方面,审计数字员工作为数字人力将有效填补审计人力缺口,改变传统人海战术式的队伍发展模式,构建“人防+技防”“人力技能+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数字化审计监督力量;另一方面,审计数字员工通过应用智能化核查方法、大数据式分析手段,突破传统审计局限,揭示企业管理中的漏洞和制度缺陷,助力守住企业风险底线,实现精准化审计监督。因此,审计数字员工将推进审计在模式、流程和形态方面的革命性改变。
(一)审计数字员工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1.风险多样性与数字审计有限覆盖相矛盾的问题。
一方面,虽然内部审计人员研发大量审计规则模型并进行了广泛运用,但很多规则模型具有“见光死”的特点,边际递减效应明显,数据运用效果不断被弱化。另一方面,审计所需的关键信息常常是不可直接进行分析的非结构化数据,导致数字化审计的覆盖范围有限,数字化审计覆盖速度远低于业务发展速度。
2.虚拟化数字员工与实体员工工作关系的问题。
数字员工与实体员工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一种协同关系。需要建立人机交互模式,针对检查内容,进行不同分工与协同,形成“协同审”“交叉审”“独立审”的审计检查模式。
3.微观运用和宏观整体建设的问题。
数字员工建设绝不是将部分审计检查环节系统化和自动化,而是要从理念上解决数字员工建设框架、全面梳理数字员工岗位职能、构建数字员工技能体系,形成数字员工综合分析能力、有效判断和评价的专业能力。
(二)数字员工建设的发展历程
按照技术迭代特点,数字员工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发展阶段和升级阶段。审计数字员工的建设,就是从“机辅人判”“机判人审”到“独立审计”的发展过程。
在雏形阶段,可将具有固定程序、标准化操作的大量重复性工作等通过计算机加以实施。该阶段的特点是由人工主导整体流程,由机器完成特定业务流程中的部分环节。在发展阶段,主要是由机器主导整体流程。在升级阶段,特点是机器主导整体流程,能够解决限定场景下的任意流程,实现多场景融合运用,并实现“端到端”的自动化。
(三)审计数字员工建设的工作框架
工作框架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审计数字员工岗位设计,建立审计数字员工的人员化管理模式,确定工作职能,为未来数字员工管理打下基础;二是综合能力建设,企业要构建涵盖审计主要工作职能的数字员工技能矩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优化;三是打造人机对话工作平台,企业需要根据审计工作场景和工作需求,不断完善人机对话功能,从而实现数字员工与各种工作场景的融合和交互;四是审计数字员工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开发审计数字员工管理平台,对审计数字员工的工作状态、工作效果等进行监控管理。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审计中心(以下简称太保审计中心)在开展审计数字员工建设中,通过搭建标准技术框架,打造审计数字员工技能体系,设置审计数字员工管理平台等,实现了业务增值及管理效能的提升。
(一)审计数字员工建设技术框架
在审计数字员工建设过程中,太保审计中心创建了以基础层、行动层、应用层、业务层为主的标准技术框架(见下图),各层级在审计数字员工运行过程中承担不同角色和职责。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二)审计数字员工建设主要内容
太保审计中心采取数字员工与真实员工人机编队的工作方式,通过打造审计数字员工技能体系,建立自然语言式的人机交互界面及可视化远程监测管理平台,生成了涵盖审计检查、公文质检、综合分析等多名审计数字员工,实现了审计监督效能提升、质量管理效果增强、审计项目管控完善的工作目标。
(三)审计数字员工建设技术创新特点
1.具有更强的行动能力和更高的泛化能力。
应用大模型技术使数字员工掌握行动力,能够编写程序代码,调用相应API完成任务,自动纠正代码编写层面或任务规划层面可能存在的错误,有效覆盖更多的长尾作业场景,带来更大的业务价值。
2.具备灵活化的思考模式以及多领域的任务处理能力。
审计数字员工不仅可以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反应快速作出决策和判断,同时可以快速响应高频工作内容。
3.构建了更为完备的数字员工工作环境。
太保审计中心为审计数字员工构建了完备的工具库和代码可执行环境,赋予审计数字员工更全面、更广泛的能力。
4.实现了大模型技术与审计场景的融合化应用。
针对审计场景进行领域微调,利用数字员工处理规则明确、逻辑清晰、重复性强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将审计人员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达到管理效率提升、生产力有效释放以及人力成本降低的效果。
文章摘自《中国内部审计》杂志2024年第1期
作者:蒋洪浪 李宵欢 张凯
单位: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