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作为一种前沿人工智能,DeepSeek正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与知识生成能力,为众多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内部审计也站在了被重塑的十字路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变革与发展同在的新时代。
审计效能革命性提升。DeepSeek凭借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算法,能快速处理海量数据,实现多源数据自动清洗、关联分析与异常检测,将问题发现从数周压缩至数小时,突破传统审计人工抽样与经验判断的局限,显著提升审计结果的全面性与时效性。
审计流程自动化革新。借助DeepSeek,内部审计在全流程自动化中重塑审计新生态:基于风险热力图,动态生成优先级排序的审计项目清单;通过API接口对接业务系统,开展持续审计;运用OCR技术解析非结构化文档,结合知识图谱生成审计证据链;通过自然语言生成技术,自动输出可视化审计报告。
审计价值多维度拓展。DeepSeek整合多维知识,为审计人员提供全方位支持,完成从合规监督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蜕变。DeepSeek构建的多维风险识别模型,对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并对风险进行量化分级,为决策提供前瞻性、精准化支持。DeepSeek催生算法审计、数据资产审计等新领域,为专业发展开辟新赛道。
数据治理复杂性加剧。内部审计涉及信息具有高度敏感性,DeepSeek数据处理机制可能引发隐私泄露与合规风险。多系统对接中的接口漏洞、权限管理缺陷等放大数据安全风险。法律法规对数据隐私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增加数据管理难度。
组织能力代际鸿沟加大。审计团队对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认知存在显著断层,普遍面临模型理解、参数设置、结果解读等困难,由此可能导致过度依赖技术输出而丧失专业判断,或因固守传统方法而错失或延缓效率提升机遇。
质量控制难度增加。DeepSeek参与审计决策,其结果准确性受数据质量、算法偏差、模型训练水平等多因素影响。审计法规尚未完全适应DeepSeek技术特性,AI审计证据法律效力、算法审计程序标准、自动化审计报告法定效力、算法决策失误责任归属等缺乏明确规定。
织密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通过技术加固、流程再造与制度约束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技术方面,实施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系统升级与网络防护,开展模型安全评估与对抗性训练。流程方面,优化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共享与传输,完善异常行为侦测与预警。制度方面,健全数据全流程安全管理制度,构建数据安全责任体系。
实现人才体系颠覆性重构。建立分层能力培养体系:基础层聚焦工具应用能力;进阶层掌握核心技能;战略层理解前沿技术对审计逻辑的重构影响。增设“智能审计师”职业资格认证,设立“审计科技官”职位,引进数据专家和 IT 专家,建立人机协作沙盘推演机制。打造“三角能力”审计团队,夯实财务审计与公司治理专业根基,掌握数据挖掘与算法解读技术工具,培养商业洞察与战略协同增值能力。
实施质量控制多轮驱动。出台“智能化内部审计操作指引”,明确模型训练数据质量标准、算法审计验证程序、审计结果复核制度和审计责任追溯机制。重构人机协作界面,划分AI与审计人员决策边界,实施“DeepSeek技术+专家经验”双轮驱动。研发可解释性AI工具,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算法推理路径。开发AI伦理风险评估矩阵,量化监测算法偏见、数据主权等新型风险。
总之,DeepSeek既非“万能解药”,也非“技术鸿沟”。面对这场革命,内审人员需秉持“技术向善”原则,在创新应用与风险管控间寻求动态平衡。唯有通过技术迭代、人才升级与质量控制三维协同,方能将其转化为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战略性工具。
文章摘自《中国内部审计》杂志2025年第5期
作者:毕秀玲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编辑: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