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背景下,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各利益相关方可及时掌握审计进展并识别风险,实现跨部门与跨层级的高效协作,为企业构建更具韧性的风险防控体系、保障信息质量与合规性提供关键支持。
二、数字化背景下内部审计沟通的
范式与挑战
在数字化背景下,内部审计沟通的范式已从传统人际交互的单一维度转向信息传递与数据流的复合维度。其一,人们日常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或电话沟通,还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共享文档、视频会议等数字编码方式,实现了信息传递的时空解耦与痕迹固化;其二,信息源不再仅限于人工录入的数据,还可以通过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和审计信息系统等自动生成并存储。不过,尽管信息系统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但在技术语言隔阂、解读错误或数据字段不统一等噪声因素干扰下,审计沟通的效率仍可能受到影响。
1.技术语言隔阂
在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高速迭代与专业术语的指数级增长,使内部审计沟通面临技术语言壁垒,审计人员与企业内外部沟通时呈现出技术概念的认知迟滞、专业术语的转化损耗、决策信息的衰减等结构性矛盾。
2.沟通中的温度缺失
在面对面交流中,非语言因素对信息传递的影响远超文字本身,当沟通渠道从会议室转移到即时通信APP、OA平台或邮件,沟通媒介剥离了语调、表情和肢体语言等非语言线索,审计人员便难以传达信息的情绪和力度。
3.信息过载与沟通碎片化
在数字化审计环境中,数据不仅数量庞大,类型也更加多样。审计人员很容易陷入应付琐碎信息的状态,从而忽略了真正需要关注的高风险领域。
4.信息黑箱
理解复杂的自动生成算法和决策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跨业务领域、统计、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如果缺乏对跨学科知识的了解,审计沟通就会因此受阻。
5.数据沟通障碍
常见的数据沟通问题包括:数据不完整(某些关键字段缺失或遗漏)、数据滞后(数据未及时更新)以及格式不兼容(各系统导出的数据格式各异)等。
三、数字化背景下内部审计沟通的
提升路径
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在传统的审计理论与财务准则上具备扎实根基,更需对不断涌现的数字化技术有足够深度的理解,并将其与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和合规要求相结合。在此过程中,企业应从系统化培训和跨部门交流两个层面展开努力。
为增强审计沟通在数字化环境下的情感传递与互动效果,审计人员首先需在电子消息的表述中更注重语言的温度与逻辑性;在重大风险提示或异常报告中,应在标题处明确标注“紧急”或“高风险”或使用标红、加粗等形式突出关键信息。唯有技术与人情并重,才能在数字时代持续提升内部审计沟通的清晰度和影响力,确保审计发现和建议真正落地实施。
首先,审计人员应对审计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分级,聚焦关键风险、重大事项和高优先级任务。其次,企业应进行沟通渠道优化与整合,精简并明确各沟通渠道的用途或明确规定工作平台。最后,应培训高效沟通习惯,培养审计团队形成良好的沟通素养。
针对信息黑箱问题,审计人员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并采用独立方式验证系统输出。审计期间即便确认系统的可靠性,也仍需实施持续监控和警报机制,确保在自动化工具出现异常时及时发现并应对。
为消除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企业应积极推行数据标准化策略,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制定统一的数据字段定义与格式,同时采用行业通用的数据标准,以有效避免因数据不一致而产生的误解。
编辑:孙哲
目前18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