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技术、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加快了审计迭代速度,这意味着传统内部审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内部审计数字化,不仅仅是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而是要将内部审计嵌入组织数字化运行中,利用数字化技术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环境对内部审计的理念、组织方式、技术方法以及审计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也因此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与挑战。内部审计人员需要适应这一变革,推动内部审计流程的创新并调整扩展思路。在内部审计数字化形势下,数字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研究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升思路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具有前瞻意义。本文从内部审计工作在数字化赋能下面临的挑战出发,基于技术支配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y Dominance,TTD)分析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升的思路。
(一)内部审计数字化的潜在风险
内部审计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为其带来明显的价值,为工作赋能,但同时也给组织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一是伦理问题。审计过程中因模型设计失误或操作不当造成的审计风险,以及自动化数据分析过程中造成的数据泄露,其责任认定值得深思。二是决策偏差。一方面,如果没有输入足够多的数据,数字化技术背后的算法和模型发挥的效用可能有限,不仅没有提升审计效果,反而垄断了内部审计人员的时间;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过于依赖或者抵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会影响内部审计数字化的实施效果。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危机
1.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带来内部审计人员角色认同危机。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若内部审计人员对技术心存畏惧或者其所拥有的能力难以应对内部审计数字化的要求,那么内部审计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逐渐下降,甚至丧失审计时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此外,在智能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内部审计新样态中,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角色会逐渐隐退,如果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完成角色转型升级,还将面临“角色失业之困”。
2.人机协作模式引发内部审计人员主体角色危机。
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可能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变得不再重要,甚至认为是技术在“主导”内部审计的流程,工作更加依赖技术。这种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挑战可能导致内部审计人员产生焦虑和困惑。另一方面,在人机协作的过程中,机器可能会承担一些复杂的审计工作,这可能导致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对机器的工作流程和结果产生不信任。这种不透明性可能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对机器的工作结果产生怀疑,进而对自身工作产生不确定感。
TTD理论源自V.Arnold与S.G.Sutton(1998年)对智能决策辅助工具在会计信息系统内作用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决策者对于智能决策辅助工具依赖程度的影响因素;二是研究决策者被智能决策辅助工具支配的影响因素;三是研究决策者长期使用智能辅助决策工具是否会导致自身专业能力降低或者阻碍自身的认知进化。根据研究结果,TTD理论得出了决策者依赖智能决策辅助工具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任务经验、任务复杂性、对决策辅助工具的熟悉程度以及用户和决策辅助工具之间的认知契合,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根据模型图,一方面,决策者的任务经验越少越容易导致决策者对智能决策辅助工具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当任务较复杂时,会使得决策者持续使用智能决策辅助工具,对该工具的熟悉程度也越高,也会使得决策者和工具之间的认知契合越高,进而对工具产生依赖。进一步研究发现,决策者对智能决策辅助工具的依赖,与决策者在相关领域能力的下降呈正相关关系,引起工具对决策的支配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也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分析效率。因此,TTD理论的研究情境也可以拓展到内部审计领域,研究在内部审计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内部审计人员应对数字化时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走出角色危机的理论逻辑。
(一)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克服对技术的过分依赖
目前数字技术工具作为内部审计的决策支持工具,已成为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工具。在内部审计数字化的过程中,一味强调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会使内部审计人员越来越依赖数字化技术,容易出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的改变。长此以往,会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数据和风险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即使有数字化技术的帮助,内部审计人员也要克服对技术的过分依赖,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胜任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来检测技术工具生成的判断并解释其输出的结果。
(二)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审计策略。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职业判断。因此,内部审计数字化不能仅仅依靠数字化技术通过大数据和概率的方法理性地处理数据。人机协作是内部审计数字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其中需要对人、机器、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探索,那么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将对人机两者的功能进行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结合人机各自的优势,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一)拓展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
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内部审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也给内部审计人员带来风险与挑战,若想不被时代发展的浪潮所抛弃,内部审计人员就应当顺应时代,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一是要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知识;二是要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数字化能力。
(二)坚定内部审计人员主体地位
为了解决内部审计人员的主体角色危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以及后续审计阶段仍需坚定主体地位。他们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仍然扮演着决策者、解释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发挥其专业知识和判断力,保证审计过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审计准备阶段,内部审计人员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有效发挥职业判断和决策的作用,确保数字化技术的正确应用。在审计实施阶段,内部审计人员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独立行使职权,监督和管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审计报告阶段,内部审计人员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以独立、客观的态度对审计发现进行说明和解释,确保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后续审计阶段,仍然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利用数字技术,对审计问题进行追踪和管理,实时跟踪审计整改情况。
(三)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保密意识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资源是发现审计线索的重要来源,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需要利用好组织各个领域的数据资源。对于组织来说,数据泄漏带来的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更应坚守保密性原则,对涉及的数据严格保密。
(四)实现内部审计工作“人机协同”图景
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数字化赋能审计工作能够提升审计效率,助力内部审计流程的创新,进而帮助组织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但是,身处数字化时代,内部审计人员和数字化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人机关系。内部审计数字化的新形势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能够通过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找到自身的定位。内部审计人员突破角色困境,凸显价值的关键就是要突破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性,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因此,对于组织而言,内部审计要实现数字化,但也不能“唯数字化”,要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编辑:孙哲
?
目前17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