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肩负着保障资产安全、规范权力运行、防范治理风险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难以满足全面化、精准化、动态化管理需求。因此,如何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需求的智能审计模式,成为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是克服收集信息的不足,人工智能技术扩大了数据收集的点和面,不仅包括内部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还可收集多源外部信息,避免共时性样本不足。二是自动化重复执行复杂任务,解放出审计人员,使其专注于更高价值的活动。
一是实现了从抽样推断到全面检查,保证审计过程更严谨,审计结论更可靠。二是实现了从静态评估到动态优化,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动态监测风险事项,及时更新风险评分,根据预测分析的结果实时调整风险矩阵。
审计人员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审查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可靠性,而且能够通过技术优势,收集海量数据并进行信息分析,从更高层面给予有价值的审计建议。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人工智能技术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困难:一是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数据来源多样且整合难度较大。二是技术应用投入不足,高校难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智能审计系统的开发部署。三是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
在审计准备阶段,主要是对审计项目开展审前调查、进行材料准备、设计审计参数等。
利用人工智能数据采集机器人等智能化技术,自动采集审计对象的海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清洗,通过智能审计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识别异常活动和风险点,并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发现问题清单,生成审计工作底稿,为后期审计报告的形成提供证据支撑。
高校人工智能内部审计报告阶段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智能形成审计报告阶段。在审计实施阶段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等,自动生成审计报告。二是智能幻觉纠偏阶段。审计人员应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核,特别是对问题的定性、问题证据的相关性和完备性、建议可行性进行重点审核,以避免智能幻觉导致错误结果。
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要制订整改方案,对每一个问题实施整改措施,定期汇报审计整改结果情况,最终通过整改验收。
为进一步规范和有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内部审计领域的深入应用,需要建立与之配套、完善的人工智能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和制度架构,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家、行业、单位“三位一体”制度保障体系。
针对目前高校智能审计系统建设中存在的分散化、低质化现象,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构建省级“高校智能审计中台”;各高校基于中台扩展个性化功能,实现高校共享优质审计模型。同时完善运行机制,形成高校智能审计系统“开发、共享、迭代”的良好生态闭环。
一是要注重技术防范,充分利用技术筑牢安全防线,建设安全情报共享平台。二是加强内部控制,明确安全责任制。三是落实问责机制,强化审计人员的数据安全意识。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法,高校应优化审计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行双师型导师制。二是加强实践锻炼,对于现有审计工作者,可由上级审计机关或主管部门抽调其参加审计项目,或协调高校内审人员到人工智能审计运用成效好的单位,参与其审计实践,以审代训。三是优化职业认证。在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相关专业资格考试中增设“智能审计”模块;要求审计执业人员每年完成一定学时的人工智能审计继续教育课程,作为注册审核条件之一。
一是要伦理审查,重点监测数据偏见(如性别)风险。二是要权限分级,依据风险等级设定人机交互规则。三是要明确责任,界定多方责任与义务。
一方面,需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采集、风险预警、决策支持等环节的深度应用;另一方面,更应坚守审计职业判断的核心价值,构建技术赋能、以人为本、风险可控、提质增效的新型审计生态。
编辑:孙哲
目前18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