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整改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最新动态
新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整改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2025-08-251

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体现审计监督、评价、服务职能的关键所在。充分认识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树立审计权威具有重要意义。在犯罪心理学中,通常采用“破窗效应”来解释社会无序行为。对于审计整改工作而言,破窗理论同样具有重要启示:审计部门要善于发现问题,查找漏洞并暴露破窗。针对问题,被审计单位应及时将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提出恰当的补救措施,推动改善管理,健全制度,有效修复破窗。审计整改是实现审计成效、防止屡审屡犯的重要手段。下面以A公司为例,探索构建审计整改更为有效的运行机制与工作体系。



ISS_34678_00319_1.png
未标题-1.png

(一)审计整改工作理论基础

PDCA循环理论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提出,由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所以又称戴明环。PDCA循环管理分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四个阶段,制订计划、实施作业、检查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经验纳入标准,没有解决的问题留待下一个循环去解决。A公司审计部门通过制订年度审计整改计划、被审计单位通过实施审计整改任务完成了PDCA循环理论的计划、执行前两个环节;审计部门通过实施审计回访检查,处理检查结果(整改完成的销号,未完成的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持续整改),完成检查、处理环节,构建了循环管理。同时,明确整改工作原则,严格按照“制度未完善的不放过、资金未追回的不放过、责任未落实的不放过”原则整改,实行动态监控、台账登记、挂牌销号的项目化管理。一个循环的结束伴随了一些审计问题的整改完成,未整改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实现组织管理质量螺旋式上升。

(二)审计整改工作组织框架

在审计整改工作组织方面,A公司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与区域(板块)审计中心等,实现审计监督上下“一盘棋”新模式(如图1所示)。审计业务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公司通过审计人员、审计中心、审计系统、审计标准的“四统一”管理和审计计划、审计报告、整改报告的“三集中”审核措施,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促进审计与整改工作质量有效提升。


wechat_2025-08-21_083604_560.jpg


同时,A公司确立以“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审计工作领导体制,公司董事长(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领导为成员、总部有关职能机构为组成部门,每半年召开一次整改工作会,主要听取关于内部审计问题整改汇报。审计部门专设了指导与督促审计问题整改与回访工作机构,负责指导、督办、验收、检查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并协调各管理和业务部门按照不同管理领域分工督办、组织验收。

(三)审计整改四重体系框架

审计整改体系主要包括审计整改运行体系、审计整改评价体系、审计整改成果运用体系、审计整改回访体系四部分内容。

一是审计整改运行体系。借助审计大数据系统,探索推行被审计单位与业务督办部门的“双负责、双报告”机制,创新开展远程整改验收,有效落实“举一反三”,改错防弊,实现审计监督基本功能。

二是审计整改评价体系,创新推行审计整改工作的考核评价模式,细化考核指标设计与考核结果运用;评价整改情况并逐一梳理持续整改问题,定期跟踪,直到验收销号,逐步树立审计整改的公信力。

三是审计整改成果运用体系,探索开展审计问题责任追究工作,建立审计整改数据库,进行风险预警,实现审计监督延伸功能。

四是审计整改回访体系,探索推行审计回访工作机制,明确关注重点内容与工作方式,根据回访结果的严重程度,选择通报、约谈或移交所在企业纪委等,实现审计监督的闭环管理。


ISS_34678_00319_1.png
未标题-1.png



A公司审计整改运行体系创新实行“双负责、双报告”机制,“双负责”是指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责任、相关业务部门的督办责任;“双报告”是指被审计单位出具的整改报告、相关业务部门出具的督办责任报告。即在审计发现问题由被审计单位为主开展整改与出具整改报告、各有关业务部门进行督办验收的基础上,由业务部门对其所涉及的监管范围与管理领域内的问题同步提出本部门的督办责任报告,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有效落实“举一反三”的工作职责。

“双负责、双报告”由两条线组成:纵向上,为审计问题自下而上的层层整改上报流程(针对整改,简称整改线);横向上,为审计问题经相关业务部门层层督办验收流程(针对验收,简称验收线)。


(一)整改线

A公司要求所属单位本着“统一要求,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通过签订整改承诺书,明确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为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落实整改责任。简单来说,就是针对具体审计问题由被审计单位实施整改,成果体现为“双负责、双报告”中的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责任和其出具的整改报告。

(二)验收线

简单来说,就是整改工作实行相关业务部门督办、验收与评估联动机制。针对具体审计问题由被审计单位各层级对应的相关业务部门进行督办验收,验收通过后出具验收单,成果体现为“双负责、双报告”中的相关业务部门的督办责任和其出具的督办责任报告。

(三)远程整改与验收模式

2019年12月以来,现场整改业务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A公司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建立审计大数据系统,开发整改模块,创新推行线上远程整改模式,实现平台系统对审计问题线上分解,并推送到被审计单位,由被审计单位实施整改后发送到相关业务督办部门办理线上验收等,实现了“双负责、双报告”运行模式由线下到线上的转换(如图2所示)。


wechat_2025-08-21_085441_778.jpg


ISS_34678_00319_1.png
未标题-1.png

(一)开展审计整改情况评价工作,促进举一反三

为提高审计整改工作质量,夯实整改工作基础,A公司从审计整改工作组织情况、审计整改质量与时效情况、审计整改责任追究情况、审计成果运用与举一反三措施情况,对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整改考核评价工作,并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分值。其中,审计整改工作组织情况评价主要包括是否成立审计整改工作机构、是否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是否制订整改方案与整改措施等;审计整改质量与时效评价主要包括审计问题整改到位率、整改报告质量、纳入持续整改问题的整改进展情况等;审计整改责任追究评价主要包括是否开展责任追究、责任追究落实到位情况等;审计成果运用与举一反三评价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审计成果运用机制、是否进行自查自纠等。无法计量就无法衡量,无法衡量就无法评价,审计整改评价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细化考核评价计分规则,以百分制为基础,实行倒扣分制,使评价工作更具有操作性与客观性。评价考核结果可以作为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员在评先创优、业绩奖惩、考核任用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建立持续整改问题定期跟踪机制,强化整改约束

1.对持续整改问题的判定。审计问题由被审计单位实施整改后,经相关业务督办部门联动验收,出具审计整改验收单,审计问题完成整改。未能通过验收的问题,将纳入持续整改问题清单。清单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审计问题定性、审计问题描述、督办业务部门等,由审计部门以文件形式正式下发到被审计单位,并通知相关业务部门后续整改与督办。审计部门与业务职能部门联合定期开展持续整改问题分析,根据历年问题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即按整改进度持续推进问题、政策性或历史遗留等客观因素造成暂不具备整改条件问题、整改不力等主观因素造成持续整改问题。对于整改不力等主观因素造成的持续整改问题,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处理。通过梳理,打破了整改与不整改一个样的旧观念,树立“整改一贯到底”的新观念,提升了审计公信力。

2.定期跟踪持续整改问题。为加强持续整改问题后续管理,防止这些纳入持续整改问题“久拖不决”和越积越多,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定期召开会议,指导整改工作。A公司定期组织相关业务职能部门、被审计单位召开持续整改问题推进会议,通报整改进展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对于重大风险问题,列入督办事项,跟踪处理。二是定期通报,形成压力。审计部门定期出具持续整改问题简报,发送到公司领导、相关业务职能部门、被审计单位,建立持续整改问题台账与销号台账,实行督办验收方式持续加强整改,直至问题销号。三是建立联系点制度,针对持续整改问题较多的单位,由相关业务职能部门组织专班人员深入基层,逐个进行问题诊断,提出推进整改的建议。


ISS_34678_00319_1.png
未标题-1.png

(一)开展审计问题责任追究,树立审计权威

一是坚持审计发现问题的责任划分和问责制度。为防止误审误判,A公司选派业务部门精英进入审计队伍,做到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审计人员在坚持实事求是、还原事实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认定责任,并将责任追究结果作为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是定期向纪委移交审计问题线索。针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线索,定期向纪委机关移交。线索移交单格式化内容包括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审计问题线索涉及单位与人员、审计发现问题线索情况、附件与证明性材料等。同时完善线索移交台账与后期跟踪机制,定期向纪委机关调度移交问题线索进展情况,包括调查核实情况与相关人员处理情况等。

(二)建立审计问题整改数据库,进行风险预警

一是建立审计大数据平台与风险监控系统。审计发现问题数量众多,且同类企业的审计问题具有同质性。根据历年审计与整改情况,建立审计风险监控系统,预测下次审计重点单位与重点关注事项。同时对重大风险事项进行预警,为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二是遴选典型性审计问题与整改案例,编制审计案例手册,定期印发到基层单位。基层单位通过组织学习、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举一反三,发挥规范管理的作用。

三是利用多年来审计发现问题的不同表现,编制《审计问题类型指引400例》作为负面清单印发各单位,促进企业合规经营、规范管理、严控风险。


5e60eaeed2e55.jpg
未标题-1.png



近三年来,A公司通过常态化组织开展审计回访专项检查,督促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检验审计整改的质量和效果。


(一)审计回访工作原则与内容

A公司审计回访工作按“双重心”原则设计:第一个重心是审查问题整改情况,包括是否签订承诺书落实整改责任、整改措施是否流于形式、责任追究是否到位等,通过对历次审计问题的整改与责任追究情况进行评价与筛选,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现场核实。第二个重心是核查公司管理提升情况,对审计实施后到回访前这一期间的业务开展情况、长效机制建设情况进行抽查,检验被审计单位整改的质量和效果。

(二)审计回访的再监督效应

近年来,审计回访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整改与责任追究两个方面:一是在整改方面,主要是查处虚报瞒报整改、边改边犯、整改不到位、屡审屡犯等问题。虚报瞒报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未进行整改,但是申报整改完成;边改边犯是指同一问题在整改期间再次发生;整改不到位是指部分整改措施未落实到位;屡审屡犯是指审计问题已申报整改完成,但同类问题后期再次发生。二是在责任追究方面,主要是虚报瞒报责任追究、未开展责任追究两类问题。虚报瞒报责任追究是指整改报告中列明已开展责任追究,但是实际未开展;未开展责任追究是指被审计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开展责任追究。结合审计回访情况,审计部门出具审计回访报告,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选择公开通报、约谈主要领导或将有关问题移交所在企业纪委处理等。通过开展审计回访工作,实现了整改工作的闭环管理与再监督效应,保障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ISS_34678_00319_1.png
未标题-1.png

(一)审计整改成果

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A公司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整改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在内部审计发现的各类问题中,整改一次通过率平均达到95%以上,整改成效显著。通过“双负责、双报告”工作机制,推动各级业务职能部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初步实现了审计与业务、监督与服务的“一体化”融合;审计发现重大问题的比率同比大幅度下降,管理提升成效显著。

(二)研究建议

1.审计发现问题过程的改进建议。坚持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一体推进,审计发现问题的工作流程应向着提出审计问题、确定审计建议、建立整改预期等环节完善。审计部门在编写审计确认书时就可以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后续整改工作,在提出审计问题的同时考虑如何提出整改建议。同时加强审计与整改双方的沟通,减少对立,以期取得更好的整改效果。

2.审计整改过程的改进建议。审计整改不能就问题论问题,而是要在整改过程中举一反三,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所以,整改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将整改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实现整改与业务相结合,有效防止屡审屡犯情况的发生。

3.审计整改成果利用的改进建议。企业需要加大审计整改成果利用力度,通过将责任追究与考核评价等工作相结合,树立审计部门权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审计部门需要尽快健全大数据审计平台,深入挖掘数据,提升审计整改成果利用程度,进行企业风险预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摘自《中国内部审计》杂志2025年第3期

作者:赵晓芳

单位: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孙哲



目前18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
图片


图片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