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构建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路径探析
最新动态
构建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路径探析
2024-07-1618


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组织创造和增加价值,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从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开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研究,对促进提升商业银行整体效益及企业价值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价值链特点

价值链理论最早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他认为企业的价值活动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部分组成。基本活动直接创造价值,并将价值传递给客户;辅助活动为基本活动提供条件,并提高基本活动的绩效水平,但却不直接创造价值。运用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分析商业银行各项活动,对于正确区分商业银行的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并据此调整成本投入,对于增加商业银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商业银行价值链图可知(见图1),与传统价值链模型相比,商业银行价值链有其特殊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活动划分为负债来源、资金运用、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六类。二是增加内部审计智能屏障。三是体现经营原则的有效性。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与价值链的适用关系

从商业银行价值链图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波特价值链理论中的环节和价值管理对象,既属于辅助活动中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管理类,也是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途径

在全链条视角下探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需要结合内部审计本身的确认和咨询职能,全面发掘内部审计参与价值链上各项活动的机会。

 1.  防止价值流失,修正价值链中的“跑冒滴漏”环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挥监督与评价职能,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非正常价值损耗问题,从而助力流程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2.  立足价值创造,激发内部审计自主降本增效。通过体系构建、工具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再造等,提升审计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和审计时效性,从整体上减少审计人力、财力等资源投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3.  发挥技术驱动,提高内部审计作为“智慧滤网”的反馈效率。内部审计以独立客观的评价,对整条价值链的成本、效益是否科学,价值产出是否高效、是否伴有不可承受的风险隐患,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反馈,这对商业银行科学调整组织结构、抓住关键领域并保持核心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首先要解决导向问题,从风险导向向价值创造导向转变,然后基于价值导向的理念,针对内部审计工作本身特性,在审计理念、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审计资源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作出适应性调整。



(一)转变理念,重新定位,让内部审计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不再将内部审计部门视作履行监督、服务职能的纯资源消耗部门,而将其定位于价值创造部门。一方面,在银行内部广泛宣传,为内部审计以价值为导向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用长远眼光对内部审计的建设、发展进行战略规划,进而制订年度工作计划。


(二)重塑流程、创新工具、优化管理,让内部审计运营与价值创造目标相辅相成

 1.  提高站位,扩大视野,让内部审计活动充分介入价值创造活动全流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审计,需要放眼于企业发展全局、关注企业价值链全流程。

 2.  与时俱进,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研究型审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转型,可以借助两个抓手。一是加快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应用数字技术实现前瞻性、持续性审计,延伸审计触角,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在数字化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更加精准把握数字经济价值创造的脉搏,贴近商业银行价值链核心。二是推动研究型审计。价值链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资金流动是开展商业银行研究型审计的重要锚点,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的重要契合过程,是发掘审计价值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3.  坚持价值导向,重构审计能力模型、科学统筹资源分配。一是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打造专业胜任的内部审计团队。二是以价值为导向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4.  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应同时注重价值贡献量化,既反映内部审计在防止舞弊、采用新技术、整合审计流程、节约各种成本创造的显性价值,也反映通过提升组织效率、降低风险、改善内控等创造的隐性价值。


文章摘自《中国内部审计》杂志2024年第3期

作者:丁德民

单位:承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孙哲


??


目前17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

阅读原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