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以研究型审计推动证券公司高质量发展
最新动态
以研究型审计推动证券公司高质量发展
2025-09-01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的颁布,金融监管定调为“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推动证券行业回归本源,做优做强。证券公司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新面貌,贯彻国家金融政策,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经过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以及各行业的积极探索,“研究型审计”目前已成为我国审计机关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路径。将研究型审计思维与风险导向审计实践相结合,是一种应用型的审计方式,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强化研究型审计理念,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调查、分析、研究,还原审计事项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规律,分析研判问题存在根源,揭示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制度漏洞,有效发挥防范化解风险作用。






二、研究型审计的实践探索



研究型审计本质上是审计思维的变革,建立研究型思维,至少应具备宏观思维、系统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三种能力。粤开证券近年来从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出发,对研究型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相结合的实践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摸索出涵盖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以及结果运用等阶段的经验,显著提升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审计成果在保障业务健康发展、提升经营管理绩效上的作用逐渐加大,进而推动证券公司高质量发展。以研究型审计推动证券公司高质量发展路径如图1所示。

wechat_2025-08-27_085028_637.jpg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一)加强调查研究,借助宏观与系统性思维提升审计方案有效性

审计方案的编制是审计立项阶段的重要工作,审计方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项目的质量。但在过往审计实务中,审计方案编制经验主义、审前调查流于形式是突出问题。为确保审计方案质量,粤开证券设计了一套涵盖行业情况、公司战略规划、被审业务个体情况三个层次的审前调查程序。充分了解行业情况、监管政策和公司战略目标,从业务个体开展情况出发,分析当前可能存在的风险,初步判断业务方向是否偏离公司战略,从而制订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并明确审计判断的尺度。

对被审业务行业的调查,包括行业实践研究和监管法规、处罚案例研究两个方面。目的是明确当前行业中业务运作逻辑(方案)和行业普遍问题,这需要在非项目周期持续积累。一方面通过掌握被审业务的行业背景、动态及历史沿革,紧盯其他行业参与者的业务模式,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和风险,拓宽审计视角,理解业务运行基本逻辑,与被审业务个体作横向比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监管规定的管控逻辑以及被审业务相关处罚案例,了解监管机构的态度和监管动态,据此建立监管案例库,总结常见问题类型,分析处罚逻辑和规律,针对性设计审计程序。

对公司战略规划的审前调查,同样需要把功夫下在日常。粤开证券的审计工作明确提出了基于“保障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审计视角,充分了解、跟进公司对被审业务的战略规划,评估被审业务现阶段的执行方向是否契合公司战略目标,这是保障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重要基础。

对业务个体情况的审前调查,是有效开展后续审计实施的前提。一方面要在调查被审计单位组织架构、岗位设置、经营数据、适用法规及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了解其主要业务及特点、内部控制情况,结合审计目标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性设计审计方案;另一方面,要与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沟通,并充分利用合规管理及风险控制部门定期汇报的数据、报告和监控结果,识别风险领域和违规行为。

“平时持续积累,审前深入调查”的研究方式,有助于审计人员更好地了解被审业务所处的行业环境和监管要求,理解企业对被审业务的宏观诉求,充分了解被审业务“背景”,提高审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优化审计方法和工具,借助系统性和逻辑思维提升审计实施质量

不同券商对分支机构审计规划存在差异,部分券商认为证券分支机构业务高度同质化、标准化,风险整体较小,故采取大量非现场审计。粤开证券认为分支机构逐步成为涵盖传统经纪、投资咨询、金融产品销售、投行业务承揽等综合性业务平台,业务复杂性日益增强。若完全采用非现场审计,仅能开展有限的文本审计,使审计研究停留在业务档案层面,难以有效发现潜在风险。从解决分支机构审计有效性出发,粤开证券在传统审计程序基础上,摸索出一系列可扩展到各类业务审计的方法和工具。

1.建立从经营策略到业务执行的系统性交叉访谈体系。

粤开证券的交叉访谈体系包括搭建访谈地图和实施业务交叉访谈两个部分,通过研究被审业务的“人”和“事”,掌握业务全貌。

访谈地图是基于审前研究结论,构建一套从基本概况到具体细节全方位审视的访谈框架,兼顾广度和深度。访谈地图的规划首先研究“人”,其次研究“事”。对“人”的研究,即对业务管理团队、业务人员过往业务经历、性格和品德的了解分析。因为人的过往决定了其业务资源及展业方式,人的性格决定了其风险偏好,人的品德决定了其会不会突破底线。人才要德才兼备,且以德为先。对“事”的研究,则是研究业务开展的具体细节,通过追溯被审业务的历史背景、具体运作,前瞻性地探讨业务潜在风险和未来趋势,评估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支机构访谈地图如图2所示。

333333.jpg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业务交叉访谈是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人员访谈,并进行交叉印证,全面真实地回溯业务全貌。对管理人员的访谈重点了解其对业务的整体规划,梳理业务主脉络。对中层业务骨干的访谈重点了解各项业务部署、管理具体细节。对一线业务人员的访谈则要了解业务执行方式和具体过程。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穿行业务全貌,再通过多维度信息的交叉验证,保证获得信息的真实性。业务交叉访谈的核心是关注每一层细节,细节是验证真伪的最有效方式。

2.以风险视角和逻辑思维开展审计研究分析。

通过交叉访谈方法,真实全面了解业务,是在审计实施阶段开展研究型审计,确保研究“真问题”的基础。除了研究是否存在违法违规情况,粤开证券的审计研究更注重于以风险视角审视业务是否存在“合法不合理”、可能会造成公司利益损失的潜在风险,这是对研究型审计风险导向型特性的落实。

违规情况往往是显性问题,在法规明确的前提下,获得审计事实则基本得出结论。潜在风险却是隐性的,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研究业务的运作和获利逻辑。无论是审前对行业和监管情况的调查研究,还是对公司战略规划了解,以及对审计人员思辨能力等一系列的素质要求,都是为潜在风险分析做准备。首先,分析潜在风险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以逻辑合理性为基础。业务的运作逻辑不应偏离行业的基本方式,业务的管理逻辑不应偏离内部控制基本思想,业务开展不应造成公司利益的不合理损失。其次,分析潜在风险要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审计发现放回当时的政策环境和业务环境之中进行合理判断。再者,分析潜在风险要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预判审计发现可能造成的影响,综合考虑后果与可能性的平衡。最后,分析潜在风险要运用整体的眼光看问题。现代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风险换取收益,不仅是防范损失,更是追求风险溢价过程。因此应基于股东立场和公司利益角度审视和分析潜在风险,对潜在风险进行管控,而不是追求完全消灭风险。

虽然发现业务的潜在风险,使审计工作具备一定的“预见性”。但审计工作并非可预测风险,而是研究型审计具备将潜在风险处置在暴露前的能力,为公司“治未病”,提高发展质量,保障各项业务赚得到、保得住。

3.建立中期汇报机制,开展集体研究。

研究型审计对于业务深度研究的高要求,决定了单个审计人员或者审计小组难以完全胜任,这就需要开展团队间协作。为提升审计研究的能力和深度,粤开证券确立了中期汇报机制。

在常规审计工作中,中期汇报一般应用于项目实施周期较长,或者审计过程发现重大问题的情形。粤开证券借鉴了这一工作方法,要求所有项目的审计小组在结束审计交叉访谈,对业务风险实施初步分析后,都要向研究小组进行中期汇报,由研究小组对被审业务风险、审计情况和发现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小组由审计部门负责人和审计骨干人员组成。集体讨论的目的,首先是评估已发现的问题和事实是否已查清、查实,审计程序是否适当和充分,是否需要补充针对性审计程序;其次是研究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风险事项,并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部署下一步审计实施的重点和计划,这一过程充分运用了审计实施的动态管理过程和系统性思维。

4.运用大数据思维,提升审计发现精度。

研究型审计进行研究分析的核心是基于已掌握的业务逻辑,分析业务运作的偏离,明确偏离环节后回归到业务场景之中剖析风险。识别偏离的前提是建立比较基准,对于业务模式的偏离可基于审前调查获得的行业情况、监管逻辑开展对比分析。而对于单个业务环节的偏离,则需通过大数据思维,分析业务运作的全量数据,建立合理的比较基准,以此识别数据中的偏离,定位异常目标,精准分析并深入探究其内在原因和潜在风险。

例如在分支机构营销审计中,根据同期全公司的开户数据建立基准值,重点分析开户水平明显偏高的分支机构,评估业绩正向偏离是归因于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还是异常展业手段的实施。再如对于债券交易业务的审计,通过交易对手方集中度、交易对手亏损率、跨期反向交易概率等指标分析全量交易数据,建立多维数据比较基准,对偏离现象进行研究分析。

粤开证券在审计实践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思维的审计方法成功发现了一批业务潜在风险,大幅度提升审计发现效率和精度。

5.进行审计程序研究,不断更新审计工具。

粤开证券对审计启动会进行了优化,在必要的审计情况介绍、审计纪律宣读后,利用被审计单位全员到齐的契机,使用外部工具在现场监督环境下开展执业行为自查。如针对员工兼职,利用工商注册信息查询、个人所得税信息查询等,完整获取员工以个人名义在外开立公司、担任企业高管、在外领取薪酬情况;针对员工手机号码报备完整性,利用公开的电信小程序自查。

此外,针对员工营销行为风险,建立敏感词库,对客户服务记录进行风险筛查。针对代客理财、代客交易风险,开发客户交易指令同MAC地址、同手机号码、同IMEI的系统综合分析模型。针对营销人员开户业绩真实性,建立资金流水同源筛查方法等。

新型审计工具的应用,是对审计程序和成果研究的体现。随着业务发展和技术水平提升,业务风险愈发复杂和隐蔽,只有持续探索,应用创新高效的审计程序和工具,才能优化审计程序,提升审计质量。

(三)以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为业务优化提供支持

粤开证券审计报告的编制以简洁、直接、有效为基本原则,以聚焦业务经营管理情况、潜在风险为主要内容,可为业务有效管理提供支撑。

通过交叉访谈、业务研究分析等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已基本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全貌、各类显性问题和潜在风险。粤开证券的审计报告,一方面对被审计单位和业务进行画像,聚焦经营管理情况,描述其业务开展思路,反映其经营管理水平、业绩情况;另一方面披露业务开展中发生的显性问题,以及经审计研究认为可能存在违规风险或损害公司利益的潜在风险,并提出针对性审计意见,推动风险处置。

粤开证券审计报告更强调审计意见的合理性,避免仅针对问题现象提出禁止性的整改要求,而是研究分析问题产生成因,并提出可行的审计意见,力争标本兼治,进而不断提升业务管理水平。

(四)研究审计发现,应用审计成果,前移审计关口

粤开证券的审计成果应用包括问题整改、审计发现分析、审计警示、问责四个方面,研究型审计主要涉及前三项。

问题整改是审计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审计工作“下半篇文章”的开篇,只有落实整改,审计工作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粤开证券建立了审计整改监督机制:建立审计发现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实施对账销号,要求逐月汇报整改情况,持续跟踪整改进度。为保证整改效果,建立“谁发现、谁负责”的整改确认机制,由审计问题发现人复核整改证明材料,确保整改到位、消除风险。

审计发现分析,分为现场分析和专项分析。首先,由审计小组在审计实施环节初步分析问题成因,现场与问题责任人进行交流,探究问题发生原因。其次,由研究小组对全量审计发现进行系统性分析,一是探究普遍性问题的共性原因,从机制角度着手解决问题,实现业务管理的“举一反三”;二是对新情况和典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风险控制的思维分析审计问题不合法、不合理的逻辑要点,探究业务风险管理的方式和底线,为业务管理提升建言献策。风险视角下的审计分析是风险导向型特点的应有之义,更是研究型审计在审计成果运用阶段的必备程序。

审计警示,结合审计分析工作的特点也形成了两类:一是对普遍性问题编制《年度常见审计问题清单》,每年组织针对性自查,实施“一个得病,全体体检”,扩大审计成果应用范围,警示管理问题,推动管理提升;二是对典型问题编制审计案例,通过培训开展警示教育,传递风险管理理念、划清风险控制底线、提供风险管理建议。

(五)运用审计研究成果,反哺审前风险评估

通过一系列审计研究与分析,审计部门对被审业务的开展情况、各项风险和问题建立了清晰认识,这将在后续对应业务的审前调查研究阶段进行风险评估提供更具体的支撑,助力不断扩展审前研究知识库。





三、结语



研究型审计概念自提出以来,经过多年发展仍在不断完善。粤开证券在实践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思路。粤开证券的审计变革经历了实质审计、风险导向型审计、研究型审计的发展历程。将研究型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极大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管理水平,在发现经营风险、保障业务健康运作、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



文章摘自《中国内部审计》杂志2025年第3期

作者:陈帅 杨新 梁丽烨 伍永耀

单位: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孙哲



目前18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
图片


图片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