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对审计工作提出“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的重要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审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此外,审计署决定于今年深入开展“科学规范提升年”行动,全面查摆和推动解决审计立项、实施、成果利用、督促整改等环节存在的“审计作为与审计地位不相适应”问题。如何将上述要求转化为实践路径,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审计监督体系,成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课题之一。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紧扣“三如”要求,打通业务流、信息流、价值流,构建了“三流合一”的内部审计新生态。
近年来,公司审计部着力完善“上审下”的审计管理体制,审计监督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三如”要求,仍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一是对照“如臂使指”要求,审计工作运行机制与加强党管审计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党委审计委员会等平台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未完全发挥。二是对照“如影随形”要求,审计关注点仍更多局限于常规领域,对光伏、充电桩等新兴业务的审计监督相对薄弱,对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产业改革等政策的审计覆盖面还需拓展。三是对照“如雷贯耳”要求,审计成果效能发挥不彻底,跨部门多层级联合整改较少,“查而不究、查而不改、查而不用”的情况仍存在,审计成果运用成效不足。
究其原因,一方面,审计队伍素质能力不够全面,与审计地位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审计部门作为内部监督保障机构的影响力有限,审计价值的发挥需要多部门的参与。这就要求审计部门理顺“两个关系”,构建“三流合一”的内部审计治理体系,化“单兵作战”为“协同共治”。
一是理顺内部审计与业务部门的关系。随着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合规与风控已成为业务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在这一新常态下,审计与业务部门已不再局限于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审计部门需要专业部门共享政策动向,拓宽审计视野,而业务部门也需要审计部门从监督视角提供建议,尤其在对一些职责界面不清、流程衔接不畅的跨域事项上发挥协调作用。
二是理顺内部审计与监督部门的关系。公司内部监督涉及多个部门,如纪检监督、依法合规监督、财务监督、组织监督等,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对于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而言,深度融入“大监督”体系,发挥专司经济监督的关键作用,既能促进各类监督同向发力,更是提升内部审计地位、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打造两级贯通的工作网络。按照审计全覆盖所涉及的业务类型要求,公司面向本级业务部门、各四级子分公司广征业务骨干,有机整合合规、纪检等监督力量,组建复合式“人才雁阵”,形成横纵贯通的审计工作网络。该网络实行动态更新制,首期包含七大类业务专家共78人,二期增补新兴产业和数字化技术专业人才6人,为常态化、分专业组织开展政策分析、数字化审计建设、问题综合治理等研究性工作夯实基础,有效打通业务链上各部门及下属单位的“业务流”,以专业技能全覆盖保障审计监督全覆盖。
二是实施双向合作的“订单式”监督。以需求为导向,互相选派专家骨干参与各自牵头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审计部门根据监督部门需求,委派审计人员配合实施违规违纪线索核查、会计信息质量自查自纠等专项工作;或是根据业务部门管理需要,派员支持物资管理、经费使用等领域的专项整治,运用数字化审计模型协助开展全量数据分析,在线排查风险。审计部门也可根据工作实际,邀请监督部门的专家骨干参与审计调查,集中监督力量,增强监督工作的穿透力和实效性。
用好三种会议,促进要事共商。一是建立监督联席会议机制,“纪法审财组”五大监督部门按季度召开联席会议,互通监督计划和重点,汇报监督任务推进、问题移交办理等情况,评估监督对象整改落实情况,统筹安排监督检查,防止出现扎堆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二是建立审计工作例会机制,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与头脑风暴,解读政策法规,交流典型案例,加强对能源变革、国企改革、产业转型等新形势下的风险辨识。三是建立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专题会议机制,联合监督部门对审计发现的风险较大、影响程度较为严重、触及红线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准确定性定责,落实分级追责举措。
优化两种模式,促进资源共享。一是探索实行“巡审联动”工作模式,持续完善与政治巡察的工作衔接、信息沟通、线索移交程序,以先审后巡或巡审同步的方式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现监督成果共享共用,提升审计监督的穿透性。二是健全“1+N”的审计项目组织方式,结合外部监管重点这个“1”,将融资性贸易、优化营商环境、工程项目分包等N项专项检查融入内部审计项目,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推动解决影响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风险隐患。
借助平台工具,促进整改共抓。打造审计问题整改在线督办系统,将审计发现问题点对点同步移交相关专业部门,落实专业管理的主体责任,审核被审计单位制订的整改方案是否可行,定期协同审核问题整改的进展是否符合计划要求,验收整改“闭环”条件是否具备,以确保整改到位。坚持监督数据融通,利用数字纪检、数字化审计、财务中台等平台,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共享、互证,对重大问题一追到底,推动审计整改更加精准高效。
挖掘数据价值,提升辅助决策能力。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灵活开展短平快的日常审计,对跨领域数据进行监测和穿透分析,从系统性、预警性、隐匿性3个维度揭示问题,辅助专业管理。全量化梳理审计成果数据,根据审计问题发现频率、风险程度、专业分类等方面设计问题分析报表,可视化展示各层级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绘制风险热力图,为公司治理层提供决策辅助,为业审协同研究治理屡审屡犯问题提供依据。
丰富六类载体,延伸审计成果运用链路。一是面向下属四级单位,通过梳理同一单位重复发生的问题,出具《管理建议书》,提出针对性整改建议,促进“治已病”。二是面向同级业务部门,基于对全公司近五年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锁定该部门归口管理领域的典型问题,出具《审计工作联系单》,以“专业自查+联合督察”的形式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三是基于政策动向,针对农民工工资发放、工程项目未批先建等热点问题,发出《审计风险提示函》,推动“防未病”。四是面向同级监督部门,运用《审计事项移交单》共享监督成果,其中,将党风廉政问题线索和重要廉洁风险信息移交纪检部门进行查处。五是基于公司审计问题库,开发审计画像应用,面向决策层输出适应不同场景的整体画像、业务画像,为优化内部管理模式、防范潜在风险提供参考。六是面向各级各类人员,定期整理编发《审计案例汇编》及宣贯教育视频,以案示警、划清底线红线。
公司在对所属H公司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构建内部审计多元融合生态,将“三流合一”理念付诸实践,审计质量和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一是借助“业务流”,拓展审计覆盖面。公司组建了“审计人员+网络成员+外部智库”的复合型审计组,通过优化人员知识结构,有效解决了新兴业务管理、科技研发、电力保供等领域审计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通过践行研究型审计理念,提前收集被审计单位资质、公示公告、财务报表等内外部信息,掌握其基本情况和业务格局,识别潜在风险点,制定审计任务清单,确保现场调查有的放矢,将现场审计时间缩短近1/3。
二是借助“信息流”,提升审计穿透力。在立项阶段,公司通过召开“大监督”体系联席会议,了解到H公司同时是当年度党委巡察对象、经济责任审计被审计单位以及专项检查对象,遂将三项工作统筹安排在同一时段开展。在实施阶段,通过“巡审联动”工作模式,以不定期召开交流会、共享疑点线索等方式,加强信息共享,充分查究工程施工、废旧物资、招投标管理等重点领域存在的问题,厘清主体责任;以“审计+营销稽查”的工作模式,同步实施营销专题审计疑点专项销号行动,促进电力服务质量水平提升。在整改阶段,通过应用在线督办平台,将问题清单同步移交H公司及其主管部门,问题整改结果经审计部门与主管部门双审认定后予以销号,确保整改到位。
三是借助“价值流”,增强审计震慑力。审计结束后,公司将本次审计发现问题与H公司近五年内部审计发现问题进行纵向分析,与同类单位问题进行横向分析,发现重复发生问题3项、个性化问题2项,并据此向H公司发出《管理建议书》2份;将本次审计发现问题与公司全量审计问题库进行对比,发现普遍典型问题1项,并据此向其归口管理部门发出《审计风险提示函》1份,推动落实集中治理。此外,公司还将可能涉及决策不当、权力滥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情况的线索移交纪检部门,并同步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提供给组织人事部门,以实现审计成果的多层次运用。
文章摘自《中国内部审计》杂志2025年第5期
作者:冯沁雨
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编辑: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