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形势下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应对风险挑战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最新动态
新形势下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应对风险挑战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2024-08-0643


内部审计作为人民银行组织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发挥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及时对组织的政策、资金、信息、业务进行“全面扫描”,精准识别、快速预警和控制风险,助力组织防范风险、提质增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近年来,受国际环境变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等外部因素,以及中央银行职能调整、业务更新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人民银行在行使职能过程中的风险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拓展,履职风险呈现种类多、涉及面广、复杂多变等特征。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基层央行在对外履职和内部管理中主要面临法律风险、声誉风险、资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效率风险、操作风险六类风险挑战(见表1),具体表现如下: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内部审计通过发挥其监督、评价、建议职能,形成揭示风险、反映风险、应对风险的闭环,在助力组织防范化解风险中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一)发挥监督职能,全面揭示风险

内部审计既可以通过开展全面审计揭示组织整体风险,也可以通过开展专项审计揭示特定业务领域的风险,还可以对组织内外部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隐患进行专项排查,关注可能带来的损失,防患于未然。



(二)发挥评价职能,客观反映风险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于业务部门的天然特性,依托审计监督情况,综合评价内外部因素对本单位风险管理产生的不确定影响,并客观、完整地向管理层进行汇报和提示,帮助其全面掌握风险信息,准确研判风险程度,有效进行风险管理。



(三)发挥建议职能,积极应对风险

新形势下,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除了发挥传统的监督职责之外,还能根据审计发现,由表及里、见微知著,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仔细研判问题背后风险,向单位管理层或业务部门提出优化战略规划、深化制度建设、强化内部控制、完善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审计建议,帮助单位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基于内部审计防范化解风险的作用机理,根据审计监督共性的工作程序和个性的审计内容,结合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工作特点,可从审计计划制订、审计监督实施、审计机制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一套审计工作路径,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助力组织防范化解风险中的作用。



(一)科学制订审计计划,精准绘制排雷扫险“作战图”

1.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平面作战图。通过将风险评估结果与审计计划编制有机结合,确保审计覆盖率、审计频率与审计对象的风险分布、风险水平相符合。

2.结合内部管理需求,制定重点作战图。将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与干部监督管理需求对接,了解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的情况,将其作为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计划的重要参考。同时,将专项审计项目计划与业务管理需求对接,将与单位稳健运行息息相关的重要业务领域纳入审计项目计划备选库,实现审计监督对单位重要业务领域全覆盖。

3.结合资源配置情况,制定区域作战图。编制历年内审项目分布热图,结合内审部门已有人力、财物、信息技术等审计资源,找到待审对象个数和审计资源配置两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以此制订审计计划,在有限审计资源下实现既不放过重点领域,也不留下监督空白。



(二)全面拓展监督维度,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

1.做实经济责任审计,发挥权力运行“监督者”作用。基层央行顺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要求,按照“四年一个周期”全覆盖原则,对辖内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经济事项时,应以决策流程为主线,宏观上关注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情况,微观上关注经济支出、审批程序、报销凭据等制度执行情况,以此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2.做深预算管理审计,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助燃剂”作用。一方面,注重预算管理合规性。全面关注预算费用支出的情况,并根据审计问题表象找到问题根源所在,针对性提出审计建议,防范资金使用的合规风险。另一方面,注重预算管理绩效性。将审计视角逐步从关注资金用得“对不对”转向资金用得“好不好”、效率用得“高不高”。

3.做细重点业务专项审计,发挥单位安全运行“守护者”作用。内审部门在对全行业务职能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聚焦内部管理和对外履职安全底线,针对性选择依法行政、征信管理、货币发行等重要业务职能开展专项审计,发挥多种类型审计的协同作用,防范化解组织业务运行风险。

4.做好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审计,发挥政策落地“推动者”作用。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可与业务部门协同合作,采取职责融合、过程合力、作用互补、成果互通的方式,提出宏观政策、机制体制等层面的意见建议。



(三)强化三项机制建设,合力走好防范化解风险“最后一公里”

1.构建立体化风险预警机制。一是建立风险磋商机制。在审计过程中,现场与审计对象充分沟通、交换意见、提出建议,督促其主动整改。审计结束后,根据审计项目开展情况,与业务部门召开面对面风险提示会,建议其将审计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作为日常业务检查重点,避免同类型问题再次发生。二是建立问题分析机制。按年度梳理审计发现问题,树立研究型思维,总结辖区风险分布苗头性、普遍性、趋势性特征,对问题进行横向结构分析、纵向趋势分析,形成综合分析报告,向党委汇报,并适时进行公开通报和风险提示。

2.构建多维度整改评估机制。按照“谁主审、谁评估”原则,对审计项目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督促整改工作落实到位。在评估形式上,依托审计发现问题销号清单,采取突击排查、专项排查、以项目带排查等形式,对上一年所有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整改评估。在评估方法上,通过查看相关制度及会议记录,核实问题整改资料,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分清问题整改责任等,对整改措施的有效性、整改结果的真实性进行评价,撰写整改评估报告,向上级内审部门和审计对象发送,对于评估发现的应付整改、虚假整改甚至未整改的,适时实名通报并提出追责建议,硬性督促整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3.构建全方位整改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以制度形式明确审计整改责任,规范整改内部协作机制,推动各部门形成问题整改合力。




央行机构改革、审计范围扩大、内审高质量发展要求等内外部审计环境的新变化,对审计信息化技术、审计人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建议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与时俱进,进一步转变和优化工作思路,积极运用大数据平台和信息化方式,推动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从现场审计向“现场+非现场”的审计模式转变,实现“线上线下”同向发力;积极推进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学习培训,加大实践锻炼,全方位锻造内部审计人员的宏观思辨、研究分析和沟通表达能力,以更好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组织防范风险及提质增效中的作用。


文章摘自《中国内部审计》杂志2023年第6期,内容有删减。

作者:陈新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岳阳市中心支行内审科


编辑:孙哲



目前17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