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受某些制约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地方财政审计的现状与当前党中央对审计全覆盖要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审计质量、层次和水平仍需提升,审计工作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仍较为突出,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尚未完全适应审计事业发展新需要,因此建立地方财政审计协同机制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本文试图通过查摆A省财政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地方财政审计组织方式,探索构建省本级财政管理、部门预算执行、市级财政收支“三位一体”审计大格局,为推动地方财政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
二、地方财政审计现状分析
——以A省为例
A省审计厅是省政府的组成部门,对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草案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是其工作职责之一。A省审计厅下设16个内设部门、18个派出审计机构以及1个省级审计服务中心。目前,A省财政审计对象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以省发展改革委和省财政厅为主体的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编制情况、以省本级部门预算单位为主体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以市级财政单位为主体的市级财政收支情况,即“1+N+N”的审计对象组织架构。
近些年,结合地方财政审计实际,A省审计厅一直在探索构建省本级财政管理、部门预算执行、市级财政收支“三位一体”审计大格局上下功夫,把坚持审计工作全省一盘棋作为重要抓手,尽管如此,A省审计厅在推进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中仍然存在制约因素及深层次问题。
1.省本级财政审计压力大。
A省审计厅在开展省本级财政审计时,一方面时间紧、任务重,审计对象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另一方面受人力、技术、信息等因素影响,审计工作查深查实的困难加大。有时因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业务环境等信息不了解,短时间内无法深入查找问题,前期花费时间较多,影响后续审计工作开展。优化现行审计组织方式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突破口。
2.省本级部门预算监督存在盲区。
通过梳理政府政务公开数据发现,A省省本级部门预算单位数由2020年的284个上升至2022年的303个,但3个年度A省审计厅重点审计的省本级部门预算单位数却由2020年的66个下降至2022年的52个,每年重点审计的省本级部门预算单位数约占比由23%下降至17%。从对省本级部门预算单位审计的覆盖率不足30%的比例中可见,应审未审的领域仍然较多,存在监督的“盲区”。
3.绩效审计深度广度不足。
尽管对绩效类问题的关注逐年深入,但绩效审计的深度广度仍然不足,尚未建立绩效审计规范体系,绩效审计中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评价标准仍在探索之中,加上掺杂了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势必会影响绩效审计效果。
三、构建地方财政审计协同机制的路径分析
基于协同理论和网格化管理理念,本文结合A省审计厅推进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实际,通过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和整合审计资源,构建地方财政审计协同机制路径,为提升A省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1.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Synergetics)也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个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协同理论认为:由许多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如果各子系统之间能够密切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共同协作,就会形成一个有效的集体效应,即跨越式、整体性放大效应。有效的协同会使系统在量和质的方面全面提升,创造或赋予各子系统彼此不具备的新功能。基于这一理论,协同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网格理论。
网格(Grid)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旨在通过虚拟组织在虚拟环境下进行资源整合与协同工作,消除资源“孤岛”,提升信息共享效率。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指在保持街道和社区原有的管理体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用信息技术将人、事、资源、组织等各种信息要素纳入网格单元形成多维信息体系进行管理,通过共享、整合、优化政府各层级和各部门的资源,实现区域之间互联互动和资源之间共用共享,最终形成新的工作机制。
1.提高站位,优化顶层设计。
首先,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财政审计要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建立地方财政审计协同机制,必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其次,在省委审计委员会的监督指导下,需进一步完善协同制度或协同监督管理办法,推动地方财政审计各方力量形成衔接顺畅、保障有力、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最后,建立健全协同监督的基本准则,包括明确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关与其他监督主体之间的协同监督目标和责任划分,建立审计协同风险或冲突处理机制等方面内容。
2.锚定方位,统一决策部署。
首先,在省委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A省审计厅负责组织研究财政审计工作规划,提出年度财政审计项目计划。在编制地方财政审计项目计划之前,应充分论证计划实施的可行性。
其次,成立省审计厅、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协同工作领导小组,从政策源头入手,由单兵作战向兵团式协同联动转变,由揭示“点”的问题向揭示“面”的问题转变,从而精准施策,深化审计整改实效,提高审计成果运用。
最后,在财政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可以融合“1+N”的审计组织方式,即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跟踪审计等模式,探索财政审计与其他类型审计相互融合,力争实现一审多果、一果多用。
3.高标定位,整合项目资源。
首先,要摸清地方财政审计项目底数。以省本级财政管理部门、省本级部门预算单位、市级财政部门为网格横线形成三级责任主体,以政策、项目、资金等为网格纵线贯通若干监督渠道,搭建横向与纵向的对应关系,明晰权利与责任划分界限,构建地方财政审计项目网格管理数据信息库,并结合实际进行动态调整。
其次,要划分地方财政审计项目等级。省财政厅、省发改委应协同省审计厅完成对各类项目资金的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等级的审计项目明确审计周期,实行分类审计。
最后,要明确地方财政审计项目管理归属。地方财政审计项目网格管理数据信息库创建后,应由省审计厅牵头,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协同,并联动市级审计部门,建立网格横线与网格纵线一一对应关系。按照数据信息库中的地方财政审计项目,编织成一张有“点”、有“面”、有“网格”的财政审计项目大网。
4. 蝶变进位,架构信息体系。
首先,实现审计项目网格化管理。引入城市治理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审计项目划分成若干网格,以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将单位网格内的审计项目、审计内容、审计时间、审计方式、人力资源等要素形成多维的信息体系。
其次,优化审计人力资源配置。打破各级审计机关以及审计机关各部门间的界限,通过审计项目提升人员素质,以老带新、以审代训,培育能打硬仗的审计工作队伍。
最后,发挥牵头处室核心稳定作用。牵头处室及其他承担处室应在一定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尽可能在2—5年内不改变其审计项目,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审计对象的持续性了解与关注,而且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精准性。
四、结束语
通过地方财政审计网格化管理,不仅可以建立筛选重点财政审计项目的良性态势,避免普遍撒网的不效率问题;而且可以使财政审计部门的业务边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解决地方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时对同级部门业务和对下级部门业务不了解等问题,真正打通审计堵点,解决审计难点,扫清审计监督盲区。
节选自《中国内部审计》2024年第8期
编辑:孙哲
目前17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