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系统为工程审计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加先进的技术方法和高度整合优化的信息平台,拓展了工程审计的视角和职能。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持续分析和深入挖掘,高校内部审计能够从更高层面为建设工程管理和投资控制提供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审计建议,有效提高工程审计的质量及效率。本文以清华大学工程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为例,分析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020年5月施行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运用现代审计理念和方法,坚持风险和问题导向,优化审计业务组织方式,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审计效率。”随着高校建设工程项目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大、施工内容的日趋复杂,传统的工程审计方式难以适应审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成为促进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一是有助于提高工程审计效率。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工程管理信息,减少信息沟通障碍,促进审计工作顺畅及时开展。同时通过联网采集、数据挖掘等技术充分采集、存储、整合、分析不同部门的大量工程数据资料,及时了解工程管理情况,实时汇总、分析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信息,对建设工程的风险点进行预警或生成审计疑点,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效率和效能,真正实现审计的“治已病、防未病”功能。
二是有助于提升工程审计质量。高校建设工程具有总投入大、周期长、利益相关者多、工程管理复杂的特点,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在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建设参与方沟通过程中容易出现审计信息缺失或信息与事实不符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可能影响高校工程审计质量和建设投资效益。而工程审计信息系统把海量的工程数据汇聚在数据库中,审计人员可围绕不同的建设阶段以及历史审计项目数据,通过相关分析有效识别、预测高校工程管理和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对整个建设过程和各类风险全面、持续、深层的审计覆盖,并以此得出适用于项目的审计重点及方法,促使审计质量不断提高。
三是有助于完善工程审计模式。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电子化。通过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便捷度,另一方面优化了业务流程、规范了管理行为,进而推动工程审计管理水平、保障能力、运行效率、规范程度的全面提升。同时,信息系统为内部审计人员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人员在系统中的角色化,明确分工权限,用信息化强化 工作职责。此外,信息系统具备汇总各个审计人员完成子项目的成果并形成完整审计文档的功能,将工程审计工作由个体操作模式转变为群体协作模式,使审计人员在面对复杂的工程审计环境时依然能够有序地协同操作、密切配合、互相制约,完善高校工程审计模式。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要满足新时代内部审计发展需要,并适应信息技术的要求,因此需要持续创新工程审计信息化思路,推动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一是明确建设模式厘清建设思路。为了高质量完成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清华大学审计室成立了专项小组,探索信息化建设路径。经过充分深入的市场调研,审计室结合工程审计业务需求,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确立了“以需求为导向的联合开发”建设模式,即审计室负责提出系统功能需求,软件公司负责开发系统功能,双方协同完善系统功能,并明确了“由简到繁、持续迭代、不断完善”的建设思路,即先实现简单流程再实现复杂流程,并按照功能需求和技术要求保持对系统的持续迭代升级,最终形成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清华大学审计室2020年委托软件公司开发建设工程审计信息系统,2021年系统上线,实现了工程概算审计、竣工结算审计、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审计合同管理、审计档案管理等功能,通过与学校基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修缮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了数据共享互通。2023年进行系统升级,拓展了投资估算评审、招标文件审查、合同文件审查、招标控制价审计、变更洽商签证审查、资金支付审查等功能,并在网页Web版基础上增加了移动端应用。
二是梳理管理流程确定建设内容。基于高校工程审计系统性、复杂性和专业性特点,清华大学审计室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角度,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竣工结算、竣工财务决算、全过程跟踪审计等工作事项开展功能需求分析,制定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以竣工结算审计流程为例,实现了工程结算预送审、工程结算送审、结算审计立项、工程结算审核、工程结算审计等多个业务流程的在线审批。送审单位可在线提交建设工程结算项目, 随时了解审计进展和审计意见;审计人员和受委托的社会审计机构人员可在线查收送审资料,进行多级审核并线上反馈,提高了工作效率。审计报表实现了送审单位、合同金额、资金支付、送审金额、审定金额、施工单位、建设周期等关键信息的集成化管理,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统计数据分析功能。经过迭代升级,清华大学工程审计信息系统目前共有16个功能模块,其中包含9个与工程审计直接相关的功能模块和 7 个间接相关的功能模块。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统一建设标准。随着工程审计信息化发展,各参与方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工作交流将成为高校工程审计的必然趋势。为了构建与建设各参与方的信息系统相连接的工程审计信息系统,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需要编制统一的信息标准,以具备更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清华大学工程审计信息系统不仅对各类审计业务流程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固化了审计业务执行标准和审计质量标准,还加强了信息规则的标准化建设,对建设项目编码规则、各类审计业务立项及审定编码规则、工程合同分类规则、成本科目分类规则、档案资料归档规则以及审计信息集成规则等均进行了统一设计。审计业务和审计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实现工程管理各方面数据的高度融合,以及实现系统中的信息直观查询和便捷利用,是实现各信息系统无缝对接、资源共享的基础。
进一步优化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和资源保障,保证工程审计信息化持续性发展。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又极其繁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组织和资源保障。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全程关注建设进程、及时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部署,这对推动信息化建设成效至关重要。清华大学审计室主任担任工程审计信息系统专项小组组长,全程参加需求分析、项目论 证、立项建设、系统测试、竣工验收等重要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强有力地推动了系统建设。此外,积极组织开展审计业务培训,增强工程审计人员的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聘请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具有审计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信息系统的规划、实施、运行维护等进行管理,提高信息系统对工程审计业务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
二是健全信息化制度建设,防范工程审计信息风险。数据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强对信息平台的网络监管,除了设置防火墙访问权限等技术措施外,使用人员操作不规范或者安全意识不高也会带来数据丢失、信息泄露或遭受黑客攻击的风险,因此需要健全工程审计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行约束和保障,同时应督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系统使用中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防范信息泄密风险。此外,在大数据审计的背景下,审计基础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审计分析结果,因此需要通过制度来规范各建设参与方提供信息的职责,使各建设参与方尽职尽责地 将建设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内部审计机构传递。
三是创新信息化建设思路,实现工程审计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面对的各类业务活动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的必由之路,但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系统功能大多是流程类作业,更多业务场景引入、审计规则内嵌、审计疑点报警等功能建设较少。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结合自身工程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从业务需求规划和数据信息技术两方面出发,开拓系统建设思路,创新审计分析方法,加强数据挖掘能力,拓展审计覆盖范围,持续优化构建业务深度融合、人机交互便捷、状态信息实时、信息流转顺畅、科学辅助可控、结果信息可评、运行安全可靠的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实现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