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一体化为内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带来诸多发展方向,是机遇也是挑战。审计人员应抓住契机,科学主动求变,探索预算管理一体化新形势下的内部审计工作新方式,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预算管理一体化以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为载体,将流程和规则固化到信息系统,将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各个业务领域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对预算管理全流程的动态反映和有效控制,实现预算管理的全面、协调、高效、规范。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主要有基础信息、项目库、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调整调剂、预算执行、政府采购、单位核算、财务报告、资产管理、预算绩效管理、部门决算、年终处理、预算执行监控、问卷管理等业务模块。
2019年,财政部部署地方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目前已基本覆盖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2021年,启动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试点运行。2022年,中央部门全面推广实施,目前所有中央部门、预算单位已应用一体化系统开展相关业务。
预算管理一体化建立了顺向环环相扣和逆向动态可溯的“控制+反馈”链条,使审计工作可以对各单位的预算管理进行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估,便于资金跨层级流动的动态跟踪,可以实现审计工作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转变审计模式、审计思维理念、审计监督方式,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效。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使用,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数据”模型,促使抽样审计向全量审计转变。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立了全流程的刚性约束,降低了合规性风险,能够极大提高审计效率。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化对每笔资金实时记录和动态跟踪监控,实现“秒审、秒查、秒管”,突破了传统监督方式上的时空和局部视野的局限。
1.科学分类审计对象。
2.合理确定项目计划。
1.提高审前分析质量。
2.瞄准靶点精准着力。
1.加强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统筹融合和相互衔接。
2.合理优化资源利用,放大审计成效。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依靠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实时集中,建立全覆盖、全链条的监控机制,使被动的、向后看的审计监督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前瞻性的审计监督方式,实现跨层级、跨地域和跨部门的监督,拓展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背景下内部审计应由单纯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拓展,由财政财务收支监督检查向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等经营管理全方位监督延伸。
预算管理一体化推动各项预算管理制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将整体性、关联性、研究型思维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综上所述,预算一体化系统能够实时掌握资金执行动态,使审计具备穿透到每一笔支付详情的能力,能够快速精准定位资金使用的问题环节和责任主体,节省大量信息收集加工时间,降低穿透式审计成本,帮助审计工作增效。
节选自《中国内部审计》2024年第9期
编辑:孙哲
目前17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