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大环境,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如何提高政治站位,提升专业能力,发挥风险识别和预警作用,成为极其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型审计为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需要着力开展理论和实践探索。
研究型审计注重审计情况及审计发现问题的总结提炼;注重运用系统整体思维,将审计纳入整个经济监督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系统思考和把握;注重从本质层面揭示问题成因。
现阶段,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实践经验多集中于项目层面,虽与现有审计工作方式和逻辑更为契合,更易将研究型审计嵌入审计工作并取得实质性成果,但在发挥研究型审计作用全面指导审计工作方面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本文将研究型审计的特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型审计的宏观性特征。无论从理论内涵或实践经验分析,研究型审计的起点都要求从传统的审计微观思路中摆脱出来,将审计工作纳入经济监督和国家治理体系,从全局出发提出解决普遍性问题、防范重大风险和助力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审计建议。
二是研究型审计的本质性特征。研究型审计要求透过问题表象从本质层面挖掘问题成因,反映问题背后的制度漏洞、体制缺陷和机制障碍。
三是研究型审计的多维性特征。研究型审计不仅是一种工作模式,更是以研究的思维方式开展审计工作,因此研究型审计体现出覆盖审计工作的多维性特征。
四是研究型审计的创新性特征。研究型审计本身即具有创新性的审计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顺应新时代对审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
一是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提高政治站位。研究型审计的宏观性特征能够引导内部审计更加关注国家政策及政策的出台背景,更加深入领会国家经济金融发展导向,并在审计工作和项目实施中融会贯通、贯彻落实。
二是促进新时期内部审计目标有效实现。研究型审计的本质性特征要求内部审计在揭示问题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组织的体制机制问题,从本质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有助于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能。研究型审计的多维性特征,能够从多层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能,满足内部审计发展需要。
四是引领内部审计加快专业能力建设。研究型审计有助于在内部审计机构推进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研究型思维,提升研究能力,深化和拓展审计成果。
一是契合“一般—特殊—一般”的审计技术发展理念。
二是契合“政治—政策—项目—资金”的审计工作主线。
三是契合“方案—实施—报告—成果”的审计作业模式。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应将研究型审计作用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环境,通过审计管理、审计项目等实现对审计工作的全面覆盖。各研究对象间互相作用影响,形成研究型审计的传导机制,实现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1 研究型审计作用于审计主体的工作机制。研究型审计作用于内部审计主体可从审计组织管理和审计技术方法两个方面实施。
2 研究型审计作用于审计客体的工作机制。根据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现有实务发展情况,研究型审计作用于审计客体时主要以所服务组织机构、审计对象、审计事项为研究对象。
3 研究型审计作用于审计环境的工作机制。对于审计制度环境的研究,内部审计要聚焦于国家审计制度体系建设及变化,加强内部审计对审计制度发展的响应。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实务路径应从审计环境、审计管理、审计实务、审计目标等方面构建。
1 审计环境:应更为关注对外部环境的研究分析与应用传导。
2 审计管理:优化审计工作机制以提升审计基础管理科学性。在审计管理方面,研究型审计的开展可分为审计体制优化和审计基础管理两个层面。
3 审计实务:形成富有内部审计特色的研究型审计实务模式。
4 审计目标:推进多层级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实现。
本文立足于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从研究型审计的特征和与内部审计的契合性分析入手,探索构建了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研究型审计工作机制及实务路径,为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提供思路参考。
编辑:孙哲
目前17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